12月2日,涉县中医院内三科针对一例不明原因双下肢活动无力水肿、双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、双足下垂的老年男性开展了多学科会诊,参加此次会诊人员有: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专家(主任医师)周立春、涉县中医院内一科主任(副主任中医师)牛敬宪、涉县中医院内三科主任(副主任中医师)薛艳慧、涉县中医院医务科副科长(副主任中医师)崔贺平、涉县中医院放射科主任(主治医师)马永丰及内三科全体医护人员。
内三科中医师牛草汇报病历:
患者男性,71岁,退休工人。主因双下肢活动无力8年入院,既往脑梗塞病史15年,经治疗遗留左下肢活动无力;颈椎病、腰椎病、继发性癫痫、前列腺增生病史。
查体:生命体征平稳,双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,双足下垂,颜面、双下肢轻度水肿,双下肢肌力4-级,肌张力低,双侧肱二、三头肌反射、膝、跟腱反射均减弱,余阴性。
辅助检查:颅脑CT: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、软化灶。轻度脑萎缩、脑白质变性。肺CT:右肺上叶陈旧性病灶,肺气肿、双肺轻度间质性改变。心脏增大,动脉粥样硬化。双下肢血管彩超:双下肢深动脉多发斑块形成,双下肢深静脉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。
会诊目的:1.讨论患者大小鱼际肌肉萎缩,足下垂,双下肢活动无力、水肿的病因。
2.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方案。
放射科主治医师马永丰分析病情:
根据患者头颅CT,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年龄脑萎缩与老年性脑改变诊断上的区别。
医务科副主任中医师崔贺平讲述到
多学科会诊可共同研究疑难病症,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,并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会诊的开展。
牛敬宪副主任中医师分析病情:
根据患者目前病史、症状、体征及辅助检查,初步考虑为神经根病变;患者形体偏胖;可除外营养不良性因素。
周立春主任医师分析病情:
一、询问病史,查看病人,患者男性,71岁,退休矿工,结合肌电图回报上下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,F波传导数值为0,提示近端神经根受影响;诊断为: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。
二、明确分析周围神经病病因:
1. 代谢性因素:如缺乏B族维生素类,需患者进一步检查多种微量元素测定;
2. 脱髓鞘性因素:如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(简称CIDP) ,是最常见痛因之一,需进一步检验脑脊液确诊;
3.肿瘤性因素:小细胞肺癌最常见,肺CT未见明显肿瘤病变,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肿瘤标志物,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为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(简称NSE), 若NSE>12.5ng/ml,可高度怀疑小细胞肺癌;
4. 中毒些因素:如重金属中毒,患者退休铁矿工人,可进一步检查微量元素明确病情;
5.血管炎性因素:可除外;
6.遗传性因素:如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(简称:HMSN),本病主要特征为发病早、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,是最常见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。但患者发病时间为十余年前,发病时间晚,还可见感觉神经损害,可除外;
7.结缔组织性因素:可除外;
8.感染性因素:如HIV等,可除外;
9.药物性因素:患者无特殊用药,可除外。此病病因复杂,为确诊感觉运动神经病,需进一步做周围神经组织活检明确诊断。
三、针对本患者双下肢水肿,需与POEMS综合征相鉴别,POEMS综合征特征为:
1.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首发症状,表现为四肢针刺样或手套、袜套样感觉异常,伴肌无力;
2. 脏器肿大,多见于肝、脾大及淋巴结肿大,也可见双下肢水肿;
3.自主神经功能障碍:表现为多汗、低血压、腹泻、便秘等;
4.内分泌异常:是POEMS综合征特征性表现,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;
5.皮肤改变:以局灶性或全身性皮肤沉着最常见。本患者符合上述两个症状,除外POEMS综合征,患者双下胶深动脉多发斑块形成,考虑水肿原因是双下肢血流缓慢导致。
四、最后指出本病预后差,患者可进一步检查化验多种微量元素测定,脑脊液、肿瘤标志物、神经组织活检明确病情,补充多种维生素,口服地奥司明片改善双下肢血流。
根据此次会诊,内三科副主任中医师薛艳慧指出:
该病例让大家更深入的学习了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,明确了对此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,对患者进一步检查化验明确病情后,制定具体治疗方案。
图 / 文:牛 草
编 审:樊安利
签 发:张利军
温馨提示
涉县中医院
河北中医学院教学医院
河北省红十字会医院(县级唯一)
河北省示范中医院
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
全国管理创新医院
全国十佳百姓放心医院
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
城乡居民患者起付线直降200元
城乡居民患者报销政策
医院级别 |
起付线 |
报销起付线直降200元 |
涉县中医院 |
300元 |
|
其他二级甲等医院 |
500元 |